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截至9月底,全国所有工业污染企业尚有15676家未达标,其中有1247家企业“充耳不闻”,未采取任何治理污染的行动,2449家企业“纸上谈兵”,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,分别占全国未达标企业数的8%和15.6%。是企业消灭污染,还是污染消灭企业,在距离“一控双达标”期限不到50天之际,这些企业面临着“生死抉择”。
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资料表明,从全国情况看,地区进展很不平衡,局部地区、重点企业达标形势不容乐观的状况没有明显扭转,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,达标形势依然不容乐观。
截至9月底,全国所有工业污染企业达标率,西部地区为80.8%,虽然比上月提高了4.9个百分点,但比东部地区低16个百分点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.6个百分点。特别是贵州、重庆、宁夏、广西、四川、江西、内蒙古7个省区和直辖市的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达标率不到6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地方领导对达标排放认识不到位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展。一些领导地方保护主义严重,在环保执法上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,有的甚至弄虚作假、搞花架子,对污染严重、行动迟缓的企业隐瞒、包庇、纵容,充当它们的保护伞,有的干脆对国务院的决定置若罔闻,按兵不动。
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,12月31日是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。对此国务院的态度非常明确:决心不动摇、目标不改变,标准不降低、期限不放宽。希望那些治理迟缓的企业,特别是治理设施还未动工的企业,丢掉幻想,主动迎接挑战,做出明智的抉择。